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針對12月19日工商時報「趕快編生活成本指數」之說明

  • 主辦單位

    綜合統計處

  • 新聞聯絡人

    物價統計科 曹志弘科長

  • 電話

    (02)2380-3449

一、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11月發布「2017年世界人才報告(World Talent Ranking)」,其中人才吸引面向(appeal)的「生活成本指數(Cost-of-living index)」,臺灣在63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47名,相較2009年第22名(57國)退步25名。該項指標採自Mercer公司2015年在全球214個城市進行之生活成本調查(Cost of Living Survey)結果,調查內容包括住房(housing)、交通、食品、服裝、家庭用品和娛樂等200多項產品的價格,透過匯率轉換,與紐約價格比較(紐約=100),指數概念接近PPP(購買力平價)。由於Mercer調查原旨係提供企業與政府了解派赴國外人員之生活費用與房屋津貼(housing allowances)情況,以利成本決策,因此其中的住房應為租金價格,而非房屋價格。

二、根據聯合國(UN)及國際勞工組織(ILO)等共同編撰之CPI手冊,一籃子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與生活成本指數(Cost of Living Index, COLI)在基本概念上並不完全相同。CPI係衡量2個時點購買一固定籃(Fix Market Basket)消費性商品及服務之支出金額變動;而生活成本指數則是衡量2個時點為維持某一給定生活水準之最小支出金額變動,兩者均在衡量2個時點的總支出變動,惟前者是購買組合不變,觀察價格變化,後者是滿足程度相同下,觀察支出總值變化,因此COLI有可能涵蓋家庭所有獲致效用的消費財,包括自政府或非營利機構免費取得的實物社會移轉,並考慮商品間的替代效果。然不論CPI或COLI皆不含資本財(如房屋購買)支出。

三、一般社會大眾常將CPI與生活成本混淆,美國勞工統計局(BLS)亦將此列為CPI常見問答釋疑,由於生活成本(生活水準)的心理評價為主觀感受,ILO手冊雖列舉數種學術理論與可能的推估方式,然主要國家如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等,皆未編製生活成本指數(COLI),且依據ILO手冊,CPI或COLI所指住房(housing)係指房租而非房價。

四、至於「房價指數」,內政部營建署已整合全國住宅及不動產資訊,建置「不動產資訊平台」(網址:http://pip.moi.gov.tw),其中「住宅價格指數」應用全國不動產實價登錄交易價格,設定「標準住宅」特徵價格模型,估算全國及6都住宅價格季指數,並於104年8月發布101Q3起資料,目前最新為106Q2。


新聞稿本文 (PDF)